至诚传媒:直编发稿,价格就是低!
首页 > 正文

文化自信视域下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思政探索

时间:2022-11-03分类:

王秋准(广州软件学院 广东 广州 510990)

[内容摘要]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思政,应坚持的理论基础为文化教育学理论和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在课程思政实践中应注重课程思政内容建设;注重完善课程思政方法体系;明确课程思政制度保障。在课程思政中应注意坚持适度性原则、统一性原则、育人原则。

[关键词]文化自信;课程思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基金资助]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第二批“一师一优课”建设项目;2020年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科研团队建设项目(ST202004):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及土地政策。

[作者简介]王秋准(1981.2—),男,河南南阳人,广州软件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思政,本文将重点对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应坚持的理论基础,应注重的实践,应注意的原则进行探讨。

、应坚持的理论基础

首先,应坚持文化教育学理论。该理论是相对科学教育学理论提出的,其强调人、文化与教育的关系,在文化教育学理论中将文化传承与创新视为教育的手段,文化对人精神品格的培育才是教育的目标,因此在文化教育学视角下,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体系,由此不仅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抱有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文化自信、实现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美好期许。

其次,应坚持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该理论与以教师、教材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相对,强调学生“自我”的重要性,即在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下,教育应充分尊重个体个性发展,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创性与创造性为根本教育目标。以该理论为印证,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与课程思政同样以学生为核心,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化发展,因此人本主义教育学理论是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课程思政探索的重要理论支撑。

、应注重的实践

首先,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加强课程思政内容建设。客观而言,目前我国课程思政建设尚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相关教学资源建设并不完善,在此情景下,传统文化在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存在较大空白,因此应充分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价值,加快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设中。对此,可以将教材作为主要着力点,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设的融合。如针对不同的学科类型或教学内容,适当选取优秀传统文化要素融入课程教学教材中,这不仅有利于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同时有利于丰富学科教学视角,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对于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材而言,应客观认识到受限于教材这一载体形态,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受到一些限制,如教材制定周期长、修订成本高、承载内容有限等,对此,应将教材作为主要融入渠道,同时依托现代化教育手段,多方向获取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如各学者发表的传统文化相关研究文献、由国家文化部门制作的传统文化记录影片等,以此对教材进行丰富与完善,切实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文化自信的提升作用,这也与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全员育人理念相应和。

其次,注重完善课程思政方法体系。在课程思政情境下,优秀传统文化对文化自信的提升,可以通过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两种方法实现,其中显性教育方法主要指的是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直白讲述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与精神意蕴,以此直接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文化自信的提升作用。这一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快速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树立文化自信意识。而隐性教育方法,则主要指的是通过实践性教学过程,如利用案例教学、情境化教学等实践性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感知的深化。除此之外,可以针对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开展第二课堂,如开展传统文化主题的社团活动、联系社会相关组织机构打造文化自信教育基地等,以此进一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最后,明确课程思政制度保障。在课程思政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实现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对此必须完善相应的制度保障。对政府而言,应肯定优秀传统文化对文化自信提升与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积极价值,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这是依法治国大背景下的必然举措,也是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课程思政探索的根本保障。对学校而言,应精准把握课程思政内涵,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文化自信建设与提升的顶层设计中,在此基础上重新梳理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以此确保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相关工作开展的有序性。从某种视角来看,通过政策法规引导与学校顶层设计规范,是从正向发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文化自信作用的发挥,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完善督导制度,从反向发力,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功能的不断优化,具体举措如成立专项督导小组,对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进行监督、考核与评价,并将督导信息不断反馈至相关实践中,以此保障优秀传统文化作用下课程思政工作的有效、持续推进。

、应注意的原则

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提升文化自信具有积极作用,将其融入课程思政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但基于批判性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可知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教育理念课程思政的融合必然会产生一些摩擦,对此,针对二者的相互作用制定相应原则,以此对传统文化的融入与作用进行引导与规范,保障相关实践工作的有序性。

其一,适度性原则。在实践中该原则的应用主要变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量的适度,在课程思政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与各学科教学相融合,以此发挥其对文化自信的提升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应客观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固有课程、教材的丰富与补充,不能喧宾夺主,破坏原有教学的整体性,过量的文化融入会增加学生学习压力,继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利用应适度。二是质的适度,即将优秀传统文化分层,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性与学习能力,差异化作用于文化自信的提升,这与人本主义教育学理论相契合。

其二,统一性原则,该原则主要指的是在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课程思政探索中,应注意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即将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与学科知识紧密结合,统一性原则是对各学科智育与德育双重教学任务与功能的呼唤。

其三,育人性原则,即再次强调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回归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这是课程思政大背景下的根本性原则。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实现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思政时,应坚持正确的理论基础、实践措施和原则。

上一篇:《智慧教育大讲堂》系列节目首播!50位专家说智慧教育

下一篇:贴近心连心 服务零距离

相关文章